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新闻调查|“科技小院”:在“田字格”里成就创新“大文章”
发布日期:2022-09-14 发布机构:宣传部 责任编辑:徐小添 阅读次数: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缺人才、缺技术,严重制约了乡村经济发展。如何留下技术、培养人才,变“走马观花”为“下马种花”?如今在全国各地建立的“科技小院”扛起责任担当。
在龙江大地上,“科技小院”的师生们,“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地驻地服务“三农”,送技术、解难题、抓培训,引导农民高产高效生产,促进增收致富。与此同时,“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下,学子们也与田地里的庄稼一同茁壮成长,一项项创新科研、一篇篇师生论文,在“田字格”里成就。
近日,东北农业大学建立的10个“科技小院”喜获国家支持建设。记者跟随专家们的脚步,踏察“科技小院”是如何带领农民,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之路的。
亮出“杀手锏”:破解“卡脖子”问题
“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金秋9月,五常市龙凤山乡辉煌村的稻花香水稻试验田里,稻浪滚滚,稻花飘香。
村书记李哲求捻着饱满的稻粒,满意地笑着:“感谢‘科技小院’的师生们,解决了一个个‘卡脖子’问题,才使水稻长势如此喜人……”
五常大米作为大米中的“爱马仕”,香飘全国。然而,近年来产量有限、易倒伏、香气退化等问题,困扰着稻农和专家们。
彭显龙教授在稻田调查
一年前,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彭显龙带领师生在辉煌村建立的“黑龙江五常水稻科技小院”获国家批准建立,这更激励他们针对“三大瓶颈”问题,攻坚克难,不断寻求最优解。
9月8日,正在学校给学生上课的彭显龙接到李哲求的电话:“一场大雨过后,水稻也没倒伏!哈哈哈……”
师生们在田间指导和作业
“通过近3年的研究,实施水肥优化管理,可以减少化肥10%,解决50%的倒伏问题;拔节前1周左右再喷施化控剂,还可促进增产10%以上。”彭显龙向记者介绍说。
目前,龙凤山乡500多亩地都应用了此抗倒伏新技术,超1000亩地采用了单独养分管理技术,农民每亩地可增收节支100元以上。
近年来,稻花香品种出现香气退化和食味品质降低的状况。对此,“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日日夜夜坚守在田地和试验室里,不断完善着“解决方案”。经两年研究,通过生物科技手段,增加了稻米香气含量,并通过优化氮肥管理,降低了稻米中蛋白含量,显著提高了稻米食味品质……
“近年来,各项技术应用总面积达3000多万亩,促进农民增收30亿元以上。为我省水稻产业发展和黑土地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彭显龙高兴地说。
绿色“防控”:防病要跟着“科技小院”学
在铁力市满江红村的大地上,一眼望去,既无绿叶也无枯枝,这里被称为全国“一村一品”平贝示范村,难道今年土地荒芜了?
踏着脚下的黑土地,东北农业大学副教授张丽莉告诉记者:“宝贝,都在土里呢!”平贝,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每年6月下种,第二年4月出芽,生长期只有60多天。
上世纪50年代,铁力人就开始人工种植平贝,在全国平贝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可多年连作导致病害和抗药性日益严重,平贝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这可愁坏了当地人。
基于此状况,“黑龙江铁力平贝科技小院”于去年9月获国家批准建立,当地人翘首以盼地迎来了以张丽莉为首席专家的“科技小院”团队。
平贝科技小院
张丽莉老师在做调查笔记
张丽莉告诉记者:“进驻小院后,着力调研导致病虫害的根本原因,发现主要为黑腐病和根腐病,以及叶斑病,有的地方存在多种病害同时感染的情况。”
遭受病虫害的平贝
遭受病虫害的地块
她从手机里调出一张照片让记者看:“这是去年收购的平贝,鳞茎上的黑色部分就是病害。”接着,又调出另一张照片:“这是平贝种植地块,一个个大坑就是病灶,因无法根治,只能挖走后用生石灰消毒。”
病虫害,被称为农业第一“杀手”。为解决这一难题,“科技小院”在满村红贝平贝中药材有限公司基地进行试验,并针对合作社种植的300亩平贝进行病害绿色防控。“一方面指导农民对症选药、适时施用;另一方面建议将生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交替使用。”张丽莉说。
绿色防控后的地块
“地里的病灶大坑终于没了。”合作社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6月份平贝收获后,与其他农户一比,平贝鳞茎病害损失降低5%-10%。按产量6-8斤/平方米、15元/斤计算,增收达100万元以上。
其他农户“眼红”地表示:“明年防病要跟着‘科技小院’学。”铁力镇平贝种植面积在3000亩以上,仅此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预计可为当地增收千万元。
就地取“才”: 变“输血”为“造血”
“50头猪,死了大半……”王道江原是亚布力林场的一名普通职工,后转型养猪。第一次养猪虽以失败告终,但他并没有放弃,去年年初,他参与了当地三家养殖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获得了很好的收益,成为当地生态养猪的带头人。
回想起自己的“人生转折点”,王道江由衷感谢东北农业大学副教授刘洪贵。“养猪是技术活儿啊,听了刘老师讲授的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要点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正在讲课的刘洪贵老师
亚布力林业局董事长任立权发现,很多养殖户同王道江一样,急需技术支持。于是2020年末,邀请刘洪贵等专家,积极培训养殖户。
生猪科技小院
依托亚布力林业局有限公司,东北农业大学在青云林场内建立的“黑龙江亚布力生猪科技小院”,于去年9月获国家批准建立。针对北方气候寒冷,猪舍内高湿、空气质量差等普遍性问题,以刘洪贵为首席专家的“科技小院”创建了北方寒区生猪特有的福利饲养模式及体系,大受养殖户欢迎。
“我们不仅要送技术上门,更要就地取‘才’,变‘输血’为‘造血’。”这成了刘洪贵心中的执念。
于是,“科技小院”一方面在养殖基地进行科技养殖示范,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繁殖育种、营养、疾病防控及饲养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对养殖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点对点、点对面的技术指导,实现了与养殖户有效对接,打通了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加之网络授课,截至目前,已培训超600人次。
9月9日,亚布力林业局有限公司养殖板块负责人张雪久告诉记者:“通过‘科技小院’的技术指导和管理示范,遏制了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使育肥猪成活率由原来的98%提高到99%,出栏时间提前了一周。”
在“科技小院”的现场指导及示范下,去年全镇15个林场启动了生猪养殖项目,创收近600万元。此外,“科技小院”还针对2个养殖合作社,给予圈舍建设工艺及养殖技术管理指导,目前,生猪已接近出栏,预计可创收近300万元。
热爱“三农”:在田间大地成就的文章更有价值
“科技小院”是一种集农业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新模式,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生产一线,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
据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刘世英介绍,目前该校建设的10个“科技小院”,针对大豆、水稻、马铃薯、小浆果,以及生猪等种植、养殖产业提供服务。截至目前,已有21名研究生在各“科技小院”内开展科研活动。
刘佳俊在记录平贝拌种方案
刘佳俊是园艺专业的博士后。作为“科技小院”的成员,感触颇深:“种地我们比不过农民,他们种了一辈子,靠的是经验,但我们掌握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二者融合,才能推动农业发展。”
齐文晶在田间观测、调整插秧线
齐文晶今年研二,她入驻“五常水稻科技小院”已一年多了,每天在老师指导下,做抗倒伏实验,或指导农民施肥等。她对记者说:“驻地实践,使我们的专业技能有了多次质的飞跃。”
“在田间大地成就的文章,更有价值。”刘洪贵告诉记者,“生猪科技小院”自成立以来,入驻研究生8人,团队发表相关论文10篇,发明专利1项。
“科技小院”受到普遍点赞。彭显龙表示:“‘科技小院’引领研究生们深入农业一线和产业前沿,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得到的技术更有针对性。这不仅有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更有示范推广的意义。同时,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热爱‘三农’意识,为乡村振兴建功立业。”
新闻资讯
- 校党委书记、校长付强讲授思政课:凝心聚力、奋楫笃行,奋力书写“农业强国、东农先行”的时代答卷
- 东北农业大学举行“情系黑土地 就业在龙江”2025届毕业生留省就业专场招聘会
- 校党委副书记贺景平带队慰问走访学校研究生支教团
- 东北农业大学召开经管校友联盟年会暨联盟发展研讨会
- 东北农业大学承办黑龙江省土地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暨第一届黑龙江省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 东北农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家企业被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
- 东北农业大学与双鸭山市宝山区委组织部举行校地合作座谈会
- 东北农业大学参加黑龙江省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仪式
- 东北农业大学举办大学生后稷音乐节
- 东北农业大学老科协杨兴武同志荣获2024年中国老科协科学技术奖
- 刘玉秀校友做客第7期“开轩”校友讲堂暨第150期校园文化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