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即时比分_皇冠篮球比分网-劲爆体育官网@

图片

图片

媒体东农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东农 > 正文

黑龙江日报:她用生物技术为黑土地“减负”“加油”

发布日期:2023-12-07 发布机构:宣传部 责任编辑:徐小添 阅读次数:

李凤兰(中)带领农业专家服务团到林甸县进行技术指导。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黑龙江日报12月7日

□李宜刚 本报记者 彭溢

她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农业科技工作者。15年来,她扎根实验室,投身田地间,一遍遍寻找适合北方寒地生长的土著菌种,带领团队成功解决了寒地农业废弃物冬季不能发酵腐熟的“卡脖子”问题,获授权国家专利40余项。她立足低温菌剂建立的“寒地玉米秸秆露天大规模制肥技术”,连续两年被认定为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目前相关技术成果已经在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地推广和转化,累计处理秸秆8000余万吨,为乡镇及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

她,就是黑龙江省科技特派员、黑龙江省中国科学院孔祥峰农业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室负责人、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凤兰。

研发新菌株 提升耕地质量

“走,去听听,李凤兰教授又来讲座了。”日前,林甸县四季青镇的村民相互招呼“约课”。

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李凤兰对口帮扶林甸县四季青镇,重点推广秸秆粪污腐熟化项目。四季青镇君安家庭农场负责人曾庆安在听完讲座后,像往常一样,请李凤兰到地里和腐熟场作指导。

“之前我们都不懂如何操作,李教授不仅帮我们挑选地址,还对菌剂的操作流程细心指导。”曾庆安说,“年初,我把腐解的秸秆都扬到地里,盐碱地眼瞅着变暄了。”今年,在李凤兰的指导下,曾庆安准备将秸秆处理量扩大到1000吨。

李凤兰说:“我们的微生物菌剂可以降低土壤中的含盐含碱量,使盐碱地得到有效改善。”

用微生物菌剂为黑土地“减负”“加油”,实现优质种植,是李凤兰一直努力的方向。经过多年探索,她带领团队分离、纯化了低温酵解秸秆的革命性菌株,开发出低温菌剂及寒地农业废弃物腐熟制肥技术体系。李凤兰说,这项技术可以实现农作物秸秆全量利用还田,作物产量不下降,作物品质明显提升,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改善黑土区生态环境,持续提升黑土耕地质量。

推广新技术 延长产业链

大庆市天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洪亮说,以前企业发展遭遇了瓶颈,是李凤兰带来的技术让企业有了新生机。

“今年初,李教授来企业看到我们堆了那么多旧秸秆,指出了问题所在。我们按她的技术进行调整,把原来的陈废料变成了有机肥,效果非常好。”马洪亮说。

为了使企业得到全方位提升,李凤兰带领技术服务团走进天福农业,为企业量身定制了“延长产业链,发展有机农业,打绿色食品牌,同时对接南方省份的商超与之建立合作关系,走高端发展路线,解决产品销路不畅、经济效益差等问题”的一整套发展方案,这让马洪亮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大庆市人大常委会驻火箭村第一书记殷龙说:“李教授的技术加持,不仅提高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减少了化肥用量,降低投入成本,保障食品安全,还可以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持续创新 服务乡村振兴

近年来,李凤兰教授根据各乡村实际情况,通过专题讲座和现场示范指导等方式进行技术培训300余次,指导专业技术人员、合作社负责人和新时代农民累计超过2万人次,免费提供微生物菌剂,帮助农民丰产丰收。

为助力我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她联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团队核心骨干成员,成立了“黑龙江省中国科学院孔祥峰农业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室”,并获得省科技厅备案。双方依托东北农业大学生物菌剂研发中心,共同围绕寒地秸秆和畜禽养殖污染物肥料化与基质化、农村厕所粪污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开展科研合作,共同培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领域的高水平科研人才。

近年来,李凤兰主持和参加了“寒地农业有机废弃物低温菌剂开发及快速启动堆肥技术示范”“寒地黑木耳废弃菌糠腐熟制肥技术推广与产业化”等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一种用于造纸的微生物发酵秸秆提取植物纤维的系统”专利,授权使用费达560万元,团队研发的“秸秆生物酵解法提取纸浆零污染高效利用技术”被评为我国高等院校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团队在北大荒农垦集团青龙山农场、二道河农场、前进农场先后建立了秸秆腐熟基地,2022年签订秸秆处理协议20万吨。

目前,李凤兰团队研发的相关技术成果已经在北大荒集团、北京首农集团、新疆田和阳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南九州坤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近20家企业进行推广和转化,建立菌厂20余个,技术转化金额超过1000万元,累计处理秸秆8000余万吨,处理蘑菇及木耳种植废弃菌包1500万吨、动物粪便排泄物7000万吨以上,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展望未来,李凤兰说,将继续投身黑土地保护和优质农业发展事业,以生物技术助力我省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发展。

黑ICP备05001969号 本站版权归东北农业大学所有,未经许可,谢绝一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