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科技报:德为世重 寿以人尊——记中国大豆泰斗王金陵
发布日期:2011-03-16 发布机构:黑龙江科技报 责任编辑: 阅读次数:
在今年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有11位老专家荣获“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功勋奖”,享有“北豆之父”美誉的东北农业大学的终身教授王金陵先生位列其中。今年的3月15日适逢王先生九十五华诞,满怀祝福与崇敬,记者将带大家走近这位我国农业教育界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满腔热忱 初出茅庐
王金陵,1917年3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一个牧师的家庭里。出于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他在1936年考入金陵大学理学院工业化学专业后,申请转到农学院农艺系学习。大学四年级时,在著名作物育种学家、大豆专家、金陵大学农艺系主任王绶教授的指导下,他高质量地完成了毕业论文《大豆的分类》,从此对大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大豆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东北是中国大豆的主要产区,王金陵先生曾说:“东北是块宝地,我的事业就在那里,那是个冰的天地,我就要到冰国去。”带着开创大豆科研事业的雄心,他于1946年到吉林省公主岭农事试验总场接管该场工作,并初步选择、保存了一大批东北大豆品种资源,为以后富有成效地开展大豆育种工作打下了物质基础。
历尽艰辛 成果卓著
1948年秋,哈尔滨建立了解放后第一所农业大学——东北农学院,王金陵应聘成为第一批教师。第二年他升任为副教授,并成为该院农学系的首任系主任。
当时的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水平很低,王金陵在调查分析之后得出结论,即要选育植株强壮、主茎发达、耐肥抗倒、适合机械化收割的大豆品种。尽管他在上世纪50年代曾采用纯系法育成秆强丰产的“东农1号”,推广后成为当地国营农场的主栽品种,但是纯系育种毕竟只能在已有群体中进行优中选优,不能集不同品种之长。因此,他决定开展杂交育种工作,以便通过不同类型品种的杂交,培育出综合双亲优点、排除或改善各自缺点的优良重组基因型。根据1958~1960年的试验结果,他决选出几个优良品系参加了联合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并从中确定出一个最优品系在生产上种植,定名为“东农4号”。该品种适合合理密植和机械化栽培,成熟期比“满仓金”早,结荚密,产量高,籽粒性状优良。1959~1965年间,累计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增产大豆折合产值2亿多元。“东农4号”的育成和在生产上应用是黑龙江省大豆育种工作的一个里程碑,在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正当他满怀信心地沿着成功道路继续攀登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席卷而来。和许多专家学者一样,王金陵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而进了“牛棚”,开始被“专政”了。1971年,王金陵终于获得了初步解放,可以参加大豆育种科研活动了。他和助手们就在香兰农场的一个羊圈里开始恢复大豆育种工作,选育出质量兼优的“东农34号”大豆新品种,成为我国对日本和东南亚出口的优质专用大豆,仅1985~1987年间就出口创汇350万美元,198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大豆品种。
黑龙江和内蒙古北部高寒地区,曾被视为大豆栽培的禁区。但连年单一种植小麦,草荒严重,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有些地块不得不采用轮耕或弃耕。这些地区缺乏蔬菜,如能种植大豆可为群众生活增加蛋白食品。因此,生产上迫切需要生育期特短的超早熟大豆品种。
经过几年的试验和筛选,王金陵和课题组同事发现了一个成熟特早而产量性状较好的品系。当时已年逾六旬的王金陵不辞长途跋涉,同助手们两次奔赴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和我省的嫩江、黑河地区,调查了解该品系在各个试验点上的表现。结果表明,它比国内早熟品种“北呼豆”早熟10天,比国外极早熟品种也早熟3~10天,不但产量较高,蛋白质含量也较高(45%~46%),抗病虫害抵抗力较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把中国大豆种植的北界向北推进了100多公里,1983年被定名为“东农36号”。该品种还适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地区收麦后复种,也适合在河北、河南、甘肃等省或作麦茬豆或与棉花套种。为此,198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几十年的大豆科研工作中,王金陵领导的课题组共培育了30多个大豆新品种,其中大面积推广的有12个。2009年8月11日,第八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在北京召开,王金陵先生成为我国首位世界大豆研究大会奖获奖人,以表彰他为全球大豆科研事业和产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2011年1月26日,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功勋奖”。
风范励人 高山仰止
育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王金陵常对学生们说,“不会种庄稼就当不了育种家”。他在从事大豆育种实践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经常对年轻的育种工作者说,要“一手交品种,一手交论文”。他认为育种家不只是“匠人”,还要有理论指导,更要善于进行理论总结,这对高等院校来说是很重要的。
王金陵先生朴实无华的个性和平易近人的作风一直深受农业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爱戴和景仰。他身为教授又职居高位,1980年9月以来曾任黑龙江省副省长、黑龙江省科协名誉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但从不居功自傲,摆权威架子。学术上和大家一起讨论,工作上与助手们共同商量,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在担任副省长期间,每次到试验地总是以步代车,不讲排场。他既有许多高朋故旧,也结交了不少农民朋友,真正做到了科学实验到田头,调查研究在炕头。
同时,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也使王先生能在文山会海中见缝插针,抓紧时间学习和科研工作。他再三教导学生选准方向之后要坚持到底,不能朝三暮四、见异思迁,否则将一事无成。
为人师表 桃李满园
王金陵先生一直十分关心帮助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的成长,为他们指明研究方向,确定选题,修改方案,审校论文和报告。他热情鼓励中青年为祖国科研事业多作贡献,对助手在他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坚持不署自己的名字,或把自己的名字排到最后。半个多世纪以来,王金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农业科技人才。1978年,他荣获黑龙江省模范教师、省科技战线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1979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83年,在承担有关野生大豆资源潜力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为了使中年教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脱颖而出,他让助手杨庆凯负责这项工作。杨庆凯等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努力,出色地完成了预期任务。这个项目获得了农牧渔业部198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杨庆凯也被评选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1987年冬,王金陵向领导主动辞去大豆研究室主任职务,让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同志担此重任。
如今,他的学生大多已是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骨干,不少已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次对研究生的讲话中,他语重心长地说:“我的贡献微不足道,但对你们中青年同志的成长还是非常关心的,因为未来事业的兴旺、民族的振兴,靠的是中青年同志。我年纪不小了,身体还算健康,要力争和你们一起为祖国‘四化’再多干几年。”并且深情而又风趣地吟起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以理解,这是他一生经历的概括,也是他老有所为、不断进取的自然流露。
德为世重,寿以人尊。用以上文字讲述王金陵先生的人生风貌可谓太过寥寥,恰逢王先生九十五华诞,谨以此祝愿王先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身体康健,喜乐无疆!
新闻资讯
- 校党委书记、校长付强讲授思政课:凝心聚力、奋楫笃行,奋力书写“农业强国、东农先行”的时代答卷
- 东北农业大学举行“情系黑土地 就业在龙江”2025届毕业生留省就业专场招聘会
- 校党委副书记贺景平带队慰问走访学校研究生支教团
- 东北农业大学召开经管校友联盟年会暨联盟发展研讨会
- 东北农业大学承办黑龙江省土地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暨第一届黑龙江省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 东北农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家企业被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
- 东北农业大学与双鸭山市宝山区委组织部举行校地合作座谈会
- 东北农业大学参加黑龙江省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仪式
- 东北农业大学举办大学生后稷音乐节
- 东北农业大学老科协杨兴武同志荣获2024年中国老科协科学技术奖
- 刘玉秀校友做客第7期“开轩”校友讲堂暨第150期校园文化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