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在雪域高原播种绿色希望
发布日期:2011-07-06 发布机构: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 阅读次数:
——记东北农业大学崔国文教授七年科技援藏之旅
本报记者 李丽云 实习生 吴亚楠
编者按 东北农业大学草业学科带头人崔国文教授,用七年执著的科技援藏之旅诠释了一粒种子真的可以改变世界!他成功筛选出3种适宜西藏的牧草品种,配以高产栽培管理以及牧草加工等系列技术成果,为日益沙化的西藏日喀则重新披上“绿装”、为西藏牛羊提供了肥硕的牧草、为西藏支柱产业畜牧业增添了应对冬天雪灾的能力;他用七年20多次的赴藏足迹成就了我国科技援藏的一个经典范例;他用一个科技工作者严谨、敬业、勤奋、忘我、无私奉献以及持续创新的探索激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乏氧严重的雪域高原上,诠释了科技援藏的真正意义和内涵——变“输血”为“造血”,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科技日报记者在5—6月间,往返于西藏和黑龙江,体验了崔国文所走的援藏路线,感受到闪耀在援藏教授身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科技援藏精神,记录了一个学者的七年科技援藏之旅,旨在希望这种奉献精神、这种“造血型”科技援藏模式和经验能够发扬光大。
雪域高原上的七个劳动节
五月,雪域高原的雪山仍旧披着洁白的雪袈裟,而雪山脚下的土地却早早醒来。西藏日喀则东嘎乡的藏民们,纷纷换上轻装告别冬天的蛰居,开始在一望无际的土地上播种希望。
日喀则市东嘎乡卡多村俨然最心急。早在四月中旬,扎平村长就带着村民开始播种牧草,当东北农业大学崔国文教授像往常一样在“五·一”劳动节来到卡多村时,翠绿的小苗已长出两寸高。在西藏高原这片连绵纵横的荒山脚下,这一片新绿格外抢眼。而3年前这片土地上种植的还是青稞,是教授的到来改变了这里的一切。
“这两年村里的牛羊吃了教授种植的牧草后,变得比以前更强壮。去年,我们专门留了一块地做种子基地,收获了三袋种子。抢在四月中旬种,是想学着教授的试验让牧草种两茬,多收获一些。”西藏日喀则科技局副局长旺扎翻译着扎平村长快速的藏语。
“村长说的试验就是我们进行的牧草复种试验,即争取一年收割两茬!短短几年,藏民不仅接受了在自家良田里种草,还学会了自己留种子,学会了动脑筋种地,和时间赛跑,早种多收获。”崔国文高兴地向记者解释着:“太好了,藏民真正领会了黑龙江科技援藏项目的精髓!”
“今年开春后,大家抢着要草种,草种不够用,今后我们村想做一个大的草种基地,不仅要收获牧草,还要收获种子,明年就专卖种子,现在一斤牧草种子比青稞种子贵一倍还多呢!”扎平村长喜滋滋地憧憬着!
“如今,我们这儿缺粮食很容易能买到,但草种却不容易买。在西藏买草种、买牧草比买粮食还难!”旺扎补充着。
崔国文带来的牧草种植项目在卡多村已试种3年。今年开春,在教授还没来之前,村民就早早地把去年留下的草种播种在最好的地里,不用再进行动员,也不再惦记项目补偿。
曲瓦村今年是第一次种植牧草,第一次见到崔国文专门针对西藏实情而研发的覆土镇压器,还不会使用。崔国文忍受着高原反应的不适,气喘吁吁地跟在播种的藏民身边,手把手地教,顶着灼热的太阳,一条垄一条垄地跟到头。
“播种不能种太深了,太深不易出芽,用覆土镇压器镇压一遍,不仅节省种子,还容易出芽,出芽后苗长得壮。你是村长,带个头,你家这块地就当试验田吧!秋后有好收成日后就按这个方法种,如果收成不好项目组给补贴。”
曲瓦村强巴村长始终憨憨地笑着,听旺扎翻译了教授的话后,一边点头应着,一边给教授递上一碗热热的酥油茶,不远处两头耕牛也仿佛听懂了似得摇摇尾巴,大家会声一笑。
“曲瓦村是东嘎乡最大的村,牛羊总头数有5000多头,在这儿种植牧草意义更大。在教授到来之前,日喀则已自发播种牧草3690亩。”旺扎向教授汇报着。
七年来,每到五月播种季节,西藏日喀则的藏民总会在自家地里迎来最尊贵的客人——东北农业大学草业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科技援藏项目主持人崔国文教授。
教授来了就直接走进地里,检查种子播种的深浅,查看覆土的深厚,然后指导藏民怎样播种才能让苗出的更快、更好;藏民看到教授就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他们会停下来,认真听教授指点,交流中夹杂着藏语、汉语和各种手势,热情的藏民请尊贵的客人喝青稞酒、酥油茶,教授开心地接过来和藏民一起席地而坐,一边喝一边接着传授经验。
五月的雪山脚下,雅鲁藏布江在静静流淌,蓝天上白云在“歌唱”,复苏的大地上,成对的耕牛在慢悠悠地耕作,教授跟在藏民旁边现场指导,这样优美的画面在海波3850米高的西藏日喀则地区重复上演,已深深镌刻在藏民心里,藏民牢牢记住了这位不远万里从祖国东北角黑龙江来到祖国西南角西藏播撒绿色希望的教授。
自从2005年接手黑龙江科技援藏项目《种草养畜与推广青贮饲草技术》以来,每年五月播种至十月收获的季节里,崔国文总会雷打不动地来到日喀则,一次又一次频繁地在海拔落差高达3700米的两地转换,承受着身体的各种不适。当身边人在每年“五·一”长假结束交流游玩体验时,崔国文展示的却是与藏民一起渡过的真正“劳动节”!
虽然喜马拉雅山近在咫尺,崔国文却从来没去过。他说,他的目的非常明确,抓紧一切时间进行试验推广,早日造福西藏。
“遇见你是我的缘!”
“我的梦都装在行囊中、一切等待不再是等待、我的一生就选择了你、遇上你是我的缘、守望你是我的歌!……”几乎每一辆行走在高原上的车都会一遍遍播放这首“遇见你是我的缘!”
崔国文是如何与西藏结缘的呢?这要追溯到2005年科技部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科技援藏工作座谈会。那次会后,经黑龙江省科技厅层层审核,结合西藏当地提出的需求,最终从60多个项目中选定崔国文主持的牧草种植项目作为黑龙江省科技援藏的唯一项目,对口援助西藏日喀则。
正像歌里唱的那样,自从遇见了西藏,远在内陆的崔国文就开始朝思暮想地守望着西藏!在守望的同时,他还要背着装有造福西藏梦想的行囊,持续数年奔赴日喀则,为藏民送去一片片希望的新绿!
日喀则地区是西藏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耕地面积125万亩,占全区1/3,常年牲畜饲养量达550余万头,居全区第二位。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饲草不足和草场退化已成为严重阻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因素。
西藏日喀则江当乡交通便利,养殖业较为发达。但当地牛羊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吃饱。于是,崔国文选定了日喀则江当乡的500亩地以及日喀则地区农业科技研究所的20亩地做试验区。之后筛选适宜西藏种植的优质牧草品种成为当务之急。崔国文一次性带来了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的抗旱能力强、耐粗放管理、营养丰富的24个饲草品种进行试验。为加快试验进程,他大胆决定让生产试验和引种试验同时进行。这就意味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意味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最终,崔国文从24个试验品种中筛选出了6种适宜当地种植的牧草品种,又根据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把燕麦草、箭舌豌豆和紫花苜蓿作为日喀则主要推广种植的三个牧草品种。崔国文还创造性地将箭舌豌豆与野生燕麦实现了混播,大大提高了牧草产量,还成功进行了牧草复种试验。注重创新的崔国文在引种试验过程中还为藏民研发了专用的土壤镇压器,并引进了牧草打捆机。
“科技援藏教授”的到来让日喀则市江当乡发生了巨大变化。
谁能想到,曾经荒凉的土地竟长出一人多高的牧草,成捆成捆的牧草让这个以饲养牛羊为生的小村看到了希望。
梦想成功延续
虽然对高原反应早有耳闻,也早有心理准备,但真正踏上西藏的土地,一系列高原反应还是让崔国文难以适应。“头疼、恶心、失眠、难以进食、有时感觉心快要停跳了。”这样的日子的确很难熬。
为试验方便,崔国文还拒绝回市里住而选择住在乡里。因高原反应睡不着觉,崔国文就会早早醒来去查看牧草生长情况。一顶遮阳帽、一件深蓝色夹克、一条军绿裤和一双运动鞋,这是崔国文的标志性装束。藏民老远见了这身装束都会热情地用生涩的汉语亲切叫他“教授”。虽然不知道教授的名字,但是,藏民都知道这是为西藏造福的“教授”。简单的交流让崔国文更加热爱这片高原上的土地和人们。
每每看到藏民真诚、淳朴的笑脸,崔国文就认为这样的煎熬是值得的,在执行项目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变“输血工程”为“造血工程”,就要实现技术推广,真正做到把技术留给藏民。
2007年7月,崔国文在全国第三次科技援藏工作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时任黑龙江省科技厅厅长、现任黑龙江省副省长孙尧听了他的报告后决定亲自去实地考察。当孙尧走进日喀则市江当乡,一下车就被眼前景象“震住了”,从拉萨到日喀则沿途的一片荒芜同眼前的碧绿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意识到,为这里解决饲草就是解决了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而解决饲草的同时还能够解决沙化问题。基于此,孙尧决定崔国文的牧草种植项目要作为第三次科技援藏项目继续下去。
“科技援藏绝不能等同于只送钱、送物,项目主持人必须全权负责该项目的现场技术指导;同时要注意培训当地技术骨干,最终使技术成果在当地开花结果。”
梦想得以成功延续。崔国文迎来了科技援藏的第二个“三年”。
“十二五”建成西藏首个规模化牧草基地
2011年1月17日,由崔国文教授主持完成的黑龙江省科技援藏项目《种草养畜与推广青贮饲草技术》通过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一致认定,该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首次证明西藏牧草复种比单种可提高干草产量24.73%,同时创新设计了适合西藏特点的土壤镇压器,填补了当地播种后专用土壤镇压器空白。项目在2008年至2010年期间总计在西藏推广牧草种植面积2500多公顷,累计为牧民增收1475.3万元。该项目分别是黑龙江省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援藏项目。在项目执行的6年时间里,崔国文团队连续多次深入西藏,将绿色带给了沙漠化严重的日喀则。此前,崔国文主持的这个项目还获得了西藏日喀则地区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也是日喀则历史上第一个科技进步特等奖。
面向“十二五”,崔国文致力于在西藏日喀则建成首个规模达十万亩的牧草产业化示范基地。他还计划要建立由科技推广部门、农户、政府等多部门组成的牧草生产合作社,建立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长效运行机制,以增强牧民们在牧草高产种植加工中的自身造血功能,实现藏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崔国文建立10万亩牧草基地的设想还得到了西藏日喀则地区副专员欧珠卓玛的认可。她在前不久会见崔国文时,盛赞黑龙江科技援藏项目“选得好、选得准、选得早,有前瞻性、有巨大的潜力”。她告诉崔国文,日喀则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已确定要在沿雅鲁藏布江北岸开发50亩耕地,其中就包括10万亩草场。“崔教授的做法和想法与我们日喀则‘十二五’规划不谋而合。”
今年,崔国文皇冠即时比分_皇冠篮球比分网-劲爆体育官网@10万亩牧草产业化基地设想还被列入了黑龙江全省援藏“十二五”规划中。2011崔国文走进了科技援藏的第三个“三年”。梦想同时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
“利用9年时间将基地建成,最终交给当地管理,这是我的一个心愿。真正实现科技援藏所要达到的最佳境界——变‘输血型’援藏为‘造血型’援藏,增强藏民自身的发展能力。”崔国文信心满满。
(科技日报 2011年07月06日 星期三 第一版)
新闻资讯
- 校党委书记、校长付强讲授思政课:凝心聚力、奋楫笃行,奋力书写“农业强国、东农先行”的时代答卷
- 东北农业大学举行“情系黑土地 就业在龙江”2025届毕业生留省就业专场招聘会
- 校党委副书记贺景平带队慰问走访学校研究生支教团
- 东北农业大学召开经管校友联盟年会暨联盟发展研讨会
- 东北农业大学承办黑龙江省土地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暨第一届黑龙江省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 东北农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家企业被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
- 东北农业大学与双鸭山市宝山区委组织部举行校地合作座谈会
- 东北农业大学参加黑龙江省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仪式
- 东北农业大学举办大学生后稷音乐节
- 东北农业大学老科协杨兴武同志荣获2024年中国老科协科学技术奖
- 刘玉秀校友做客第7期“开轩”校友讲堂暨第150期校园文化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