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即时比分_皇冠篮球比分网-劲爆体育官网@

图片

图片

媒体东农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东农 > 正文

黑龙江日报:田地就是课堂 产量就是作业

发布日期:2014-07-21 发布机构: 责任编辑: 阅读次数:

我省高校积极服务于现代大农业

冯丹 本报记者 衣春翔

近年来,我省高校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优势,搭建农业科技平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东北农业大学始终立足寒地黑土,组织农业专家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播种自己的才智,做农民们致富的贴心人。

“双城市兰棱镇胜友村的农民富了,得到实惠了,这都是东北农大老师们的功劳。” 当地农民林丽对记者说。林丽之所以这么感谢东北农业大学的专家们,是因为东北农业大学在这里建立了“北菜南运”露地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东北农业大学很多教授除了在学校进行科研和授课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指导农民耕作。

林丽说,“北菜南运”蔬菜基地是一所“大学”,而自己是第一批“学生”。“在这里干农活就是上大学,东北农大的老师们连理论带实践全告诉我们了。课堂就是这块菜地,产量就是作业。产量低,说明我们的作业完成得不好,产量高了才说明我是一个合格的学生。”

王丽娟是蔬菜基地里另一位农户,她告诉记者,在这里种地,不仅能学到知识,也能增收。“原先只种玉米,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在蔬菜基地,一亩地比以前多挣2000多块钱,而且我们只管种地,有专门的企业帮我们销售,保证我们的收入。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是旱涝保收。”

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潘凯教授告诉记者,现在蔬菜基地是“农户+合作社+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的合作模式。农户和合作社是生产主体,东北农业大学是技术主体,企业是经营主体,而地方政府则提供服务与政策支持。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农田可以增产,农民可以增智、增收。

据了解,2012年以来,东北农业大学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把专家服务站建在村里,把技术送到农民手里,把新品种撒播到试验田里。在全省建设了4个综合示范基地、6个特色产业基地和8个科技服务站,为我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

东北农业大学仅仅是我省高校服务现代化大农业的一个缩影。如绥化学院这样位于地市的高校,也在支农、助农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绥棱县绥中乡的很多农户都种植黑木耳,是当地农户创收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

绥中乡当地负责人说,“前几年虽然黑木耳越种越多,但木耳品质没有提升,农民增产却没有同步增收。”

针对这种情况,绥化学院王相刚研究员经常带领专家团队、高校志愿者来到这里,解决黑木耳栽培技术问题。他帮助当地农民制定“木耳标准”,规范当地黑木耳市场,改选良种,提高黑木耳品质。从2006年至2010年,王相刚研究员仅黑木耳栽培技术一项累计推广数量就达到了80多亿袋,产值达到160.4多亿元,极大促进了当地农户增收。

除了下基层支农,我省高校的农业专家还将农民请进课堂,为他们进行培训。据统计,仅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今年以来就培训农民一万人次以上,足迹遍及黑龙江20余个县区。

东北农业大学校长包军告诉记者,近年来,东农先后研发出“东农422~428”系列水稻品种、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施肥技术、宽窄行水稻快速插秧机等一大批科研成果,为我省深入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保障。“学校未来还将建立联盟,将技术先推广到地方的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再通过这些地方农职院校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到农业一线,打通专家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还会和地方政府合作,让地方政府人员来到学校,学习农业技术,再将需要的农业技术带回地方。通过缩短距离和拓宽网络相结合的方式,更好为我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服务。”

记者手记:

打造高校服务现代大农业的 “龙江模式”

建设现代大农业,核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长期以来,如何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如何让最新的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始终是一大难题。

我省高校主动适应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需求,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大胆探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新体制、新机制,解决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题,得到政府和农户的称赞。

高校服务现代大农业,必须立足“三农”需求,探索科技推广新模式。东北农业大学把专家服务站建在村里,实现了科研人员和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与农民的无缝对接,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脱节的问题。而绥化学院本身就处于农业大市,专家们将农民的需求当成命令,时刻准备着走入乡村助农。

高校服务现代大农业,必须立足农业科技前沿,构建科技创新机制。农业科技创新不可能在只在高校实验室完成,只有深入基层、服务农民,才能找到技术创新的源泉。东北农业大学的特色产业基地和综合示范基地利用身在产区的优势,针对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科技创新,既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又解决了农技推广技术源头缺失的问题。

高校服务现代大农业,必须立足产业化,建立校地合作新体制。东北农业大学积极和地方政府配合,将大学的农技推广体系,与地方政府的农技推广融合起来,探索了大学与政府、企业、合作社有效对接的新机制,避免了校地促打造进产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

我省高校通过服务现代化大农业,增强了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点和影响力,真正成为了农民的“技术顾问”、合作社的“产业顾问”、政府的“经济参谋”。

中国社科院张晓山教授认为,在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过程中,应该积累可以复制的经验在全国推广,而地方高校服务现代化大农业的“龙江模式”,正是具有可复制性、值得推广的经验。

(《黑龙江日报》2014年7月21日二版头条)

黑ICP备05001969号 本站版权归东北农业大学所有,未经许可,谢绝一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