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即时比分_皇冠篮球比分网-劲爆体育官网@

图片

图片

媒体东农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东农 > 正文

黑龙江日报:朱志猛教会乡亲“科技种田”

发布日期:2017-12-07 发布机构: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徐小添 阅读次数:

本报记者董新英“黑木耳水稻育秧棚栽培项目”落户东发村,今年可增收近200万元;“东农豆253免耕覆秸精量栽培项目”试种的600亩东农豆253品种,预计可增收30万元……在甘南县采访东北农业大学派驻甘南县东阳镇东发村驻村扶贫工作队时,驻村工作队队长朱志猛和队员宁方勇、李其林一直在忙碌中。朱志猛在驻村扶贫之前是东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其林为该校科技处高新项目管理科科长,宁方勇是该校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这个驻村扶贫工作队深耕乡村,立志要让农民靠科技发家致富。攀上科技高枝村民增收有新路李其林是最早驻村的,面对地里闲置的大棚,经过和学校专家一番讨论,将育秧棚改造成木耳棚,“黑木耳水稻育秧棚栽培项目”于今年5月份落户东发村。今年预计增收近3万元,如果全村效仿实施,预计全村全年可增收近200万元。明年,东发村计划成立合作社,进一步扩大木耳种植面积,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朱志猛说,在6月份刚刚入村的时候,正值稻田缓苗返青时节。东发村五屯村民孔德生家稻苗大面积出现萎黄、不扎根现象,找到工作队时,朱志猛第一时间联系东农专家和技术人员,很快查清了问题根源,并抓住农时进行补苗,为农户挽回经济损失20多万元。说起在村里发展产业,朱志猛说得很轻松,其实每一个项目都颇具技术含量。发挥东北农业大学技术优势,东发村引入“东农豆253”大豆优良品种,并利用免耕覆秸技术进行示范种植。不“放荒”就种田,村民老张今年是第一次尝试,老张掰着手指头盘算起来:“每垧地有至少6000斤的收成,能有近1万元的收入,这工作队来了俺们农民受益太大啦!”有了朱志猛和队员们对于村民的引导,村民们意识到“因循守旧的不行啦,还是要学点高科技”、“不相信科学不行”、“想要多赚钱,还是得学习科学种植”。借助东农的力量,村里刮起“科技兴农”新风。众筹的豆腐坊别样暖心在东发村一屯,有一家开业不久的“豆腐坊”,门前的对联是队员宁方勇题写的。这个豆腐坊凝结着东农齐齐哈尔校友会的祝福。开豆腐坊的是一家三口,贫困户别宪友79岁,妻子患有残疾,儿子别双海32岁。别宪友的妻子告诉记者,这个豆腐坊是8月8日开的,都是工作队给张罗的。朱志猛说,这个豆腐坊是东北农业大学齐齐哈尔校友会众筹1万元帮助贫困户建起来的。在精准识别时,工作队了解到别宪友一家的窘迫情况,考虑到他的儿子会做豆腐,他们就想着帮助他开一家豆腐坊。朱志猛认为,如果能够通过工作队的帮扶,激发出其向上发展的内生动力,树立起依靠自己勤劳双手改变贫困生活的不屈志气,就能使得脱贫工作脱得出,脱贫成果保得住。驻村的日子忙碌而美好农村的冬天格外冷,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职工为贫困户捐赠了大量的冬衣。朱志猛和工作队成员提前对衣物进行分类,挨家挨户送棉衣。记者跟随他们的步伐走进了几户贫困户家中。贫困户郭瑞厚在试穿绒衣和外套时,连连说着“合适合适”、“暖和暖和”。贫困户孙桂珍正在发愁没有合适的过冬棉衣时,工作队就及时地送来了棉衣,当穿上合体的棉衣时,她笑得最开心,最幸福。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固定党日党组织活动内容,东发村利用秋收空闲时间,积极开展“庆丰收促脱贫”秧歌大赛、“精准扶贫”篮球赛。朱志猛说,乡村参与积极性很高,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凝聚力。驻村工作队到来后,帮助村里新建了文化广场、安上了太阳能路灯、铺设了自来水管线,小村焕发了新的生机。在朱志猛的眼中,东发村是美丽的。“我就是东发村村民”,“农民的事无小事”,“大家关心的事就是工作队该做的事”,把贫困农户当家人、把普通户当亲人,他们在这里要给百姓谋划看得见的致富路。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2017年12月7日)

黑ICP备05001969号 本站版权归东北农业大学所有,未经许可,谢绝一切转载。